carbon neutrality

活动碳中和

活动碳中和是指在特定活动的全生命周期内,对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多方面核算,并通过实施减排措施削减排放,对于无法避免的剩余排放,采用购买碳配额、碳信用或新建林业项目产生碳汇量等方式予以抵消,实现活动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零的目标。其实质是降低活动对气候环境的影响,以实际行动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。

我国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,提出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。在此背景下,生态环境部发布《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(试行)》,为活动碳中和提供了明确指导。大型活动因参与人数众多、社会影响力大且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可观,成为践行碳中和理念的理想示范对象。通过推动活动碳中和,能够在全社会广泛传播低碳理念,引导公众树立绿色低碳的价值观与消费观,营造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,有力促进我国203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达成。

国际标准与国内政策的衔接

(1)ISO 14064-1:2018:与《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》协同,为活动碳排放核算提供国际通用框架,强调数据完整性和第三方核查。

(2)PAS 2060:强调减排措施优先于抵消,活动组织者需制定长期减排计划,避免“先污染后抵消”的模式.

活动碳中和核算范围的具体界定

(一)时间边界
全周期覆盖:从活动筹备启动(如场地搭建、物资采购)到收尾完成(如拆除、废弃物处理)的全流程。
例外情况:若活动周期较短(如单日会议),可仅核算举办阶段,但需在报告中说明理由。
(二)空间边界
直接控制范围:活动场馆、配套设施。
间接关联范围:
交通:参会者往返活动地的交通,但通常排除日常通勤排放。
供应链:若活动组织者直接采购物资,需核算其生产与运输排放。


通过整合国家与地方政策、细化核算范围并结合行业实践,活动碳中和可成为组织践行“双碳”目标的高效路径,兼具环境效益与社会示范价值。

相关案例
其他案例

服务热线

公众号

双碳交易服务

双碳服务

双碳金融服务

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