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RBON NEUTRALITY

企业运营碳中和

企业运营碳中和(又称“企业层面碳中和”)是指企业通过优化运营流程、技术升级、能源替代等措施减少自身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,对于无法完全消除的剩余排放,通过购买合规碳信用进行抵消,实现“净零排放” 的目标。其核心是将碳中和融入企业日常运营的全链条,而非单一活动,是企业响应“双碳”目标、提升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路径。

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》(2024年)将年排放量4.5万吨CO₂当量以上的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,要求履约减排。

证监会《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》(2023年)要求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,其中碳排放与碳中和进展是核心内容。地方政策如《广东省推动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》(2022 年)明确“到2025年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.5%”,倒逼企业优化运营。

实施步骤

企业运营碳中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需结合行业特性分阶段推进,典型实施步骤如下:

步骤1:明确边界与组织准备(基础阶段)

界定运营边界:
空间边界:明确纳入碳中和的运营场所,避免遗漏或重复统计;
时间边界:通常以“自然年”为核算周期,便于数据对比和追踪;
排放源边界:参考《GHG Protocol 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》,明确覆盖范围1(直接排放)、范围2(外购能源间接排放),并根据行业特性决定是否纳入范围3(其他间接排放);
组织保障:
成立碳中和专项小组,明确职责分工;
制定碳中和实施计划,明确时间节点(如“2026年完成碳盘查,2030年实现范围1+2碳中和,2040年实现全范围碳中和”)。

步骤2:碳盘查(量化阶段)

碳盘查是企业运营碳中和的“基础数据底座”,需遵循“可测量、可报告、可核查(MRV)”原则。
数据收集:
范围1:收集生产设备燃料消耗量、车辆燃油量、制冷剂泄漏量等,计算直接排放;
范围2:收集外购电力、热力的用量,根据区域电网排放因子(如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》中的区域电网平均排放因子)计算间接排放;
范围3:根据行业特性选择性收集(如采购的原材料生产排放、产品运输的燃油消耗、员工通勤的交通数据、废弃物填埋/焚烧的排放等),数据可通过供应商问卷、行业数据库(如Ecoinvent)获取。
核算方法:
优先采用国家/行业标准(如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》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》);
排放因子选择顺序:实测数据>国家发布因子>行业平均因子(确保数据准确性)。
第三方核查:
委托具备资质的核查机构(如中国船级社、SGS)对盘查结果进行验证,出具核查报告(用于后续减排目标设定和碳抵消)。

步骤3:设定减排目标(规划阶段)

基于碳盘查结果,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政策要求,制定分阶段的碳中和目标。

步骤 4:实施减排措施(核心阶段)

减排是企业运营碳中和的“核心动作”,需结合自身排放结构针对性施策,优先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减少排放,而非依赖碳抵消。
数字化与技术创新:
搭建碳管理平台:实时监测各环节排放数据,识别减排潜力。
试点前沿技术:如碳捕集(CCUS)用于高排放环节、绿氢替代工业用煤。

步骤 5:抵消剩余排放(补充阶段)

对于通过减排措施仍无法消除的 “残余排放”,需通过购买合规碳信用进行抵消,实现“净零”。


企业运营碳中和是“数据驱动+技术落地+管理协同”的系统工程,核心逻辑是“先算清、再减排、后抵消、持续管”。通过这一过程,企业不仅能满足政策合规要求,更能降低能源成本、提升品牌竞争力,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。不同行业需结合自身特点调整实施策略。

相关案例
其他案例

服务热线

公众号

双碳交易服务

双碳服务

双碳金融服务

我们